武进区地处江苏省南部,沪宁线中段,南濒太湖,北枕长江,是常州的“金南翼”。全区总面积1246.64平方公里,辖14个镇、2个街道、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个省级开发区,户籍人口102万,常住人口160万。武进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百强县(市、区)前10位,曾先后荣获 “中国明星县(市)”、“中国首批小康县(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等综合性荣誉称号。2013年我区荣获 “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第三名、“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区”第一名等综合性荣誉。
近年来,武进在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武进体育部门坚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服务发展、服务基层为宗旨,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目标,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充分发挥体育在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方面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广覆盖、可持续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设施网络化,活动品牌化,供给多元化,服务普惠化”的公共体育服务格局、走出了“城乡一体化,率先现代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道路。
一、政府主导,多元发展,强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顶层设计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体育发展大繁荣的有力抓手。武进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高度重视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常州市武进区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武进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武进区体育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武进区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工作实施意见》、《武进区体育设施规划(2012-2020)》、《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实施意见》、《武进区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武进区老年人体育工作意见》的相继实施,推动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区政府工作报告》、《区文明镇考核办法》都将全民健身工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和考核指标,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也都能自觉承担公共体育服务的职能,财政资金和体彩公益金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区体育部门在沟通、协调上下功夫,做文章,充分发挥体育的巨大感染力和独特凝聚力,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区内主要媒体,开设“全民健身武进行”专栏、“武进体育”专版,广泛宣传全民健身、科学健身,引导全社会参与体育事业,关注全民健身,为不断完善公共体系服务体系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提升空间。
二、城乡一体,统筹规划,实现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有效覆盖
近年来,相继建成了新武进体育场、新武进体育馆、新武进曲棍球训练基地、新武进全民健身广场及新游泳馆、武进网球馆、区公安局训练场、星河水上运动基地、淹城健身公园、环太湖漫骑漫步道、延政路骑行绿道等一批区级体育休闲健身场所。对镇级现代化全民健身中心每平方米给予1000元的基建经费补助,并免费配套安排布置健身器材;对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学校,开放的前期的硬件投入及每年的开放管理经费均又体育部门承担;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大型高端、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体育场馆建设,给以一定的资金扶持和器材支持(新誉、国茂、中天等一批企业投资的大型室内健身场馆及星河水上运动基地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在政策、规划、经费、器材等方面积极支持城市社区率先争创江苏省“10分钟体育健身圈”示范社区建设,武进区中心城区2012年全部创建成为常州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达标社区。目前,武进区基本形成了“以区级大型全民健身中心为引领,镇(街道)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枢纽,村(社区)全民健身点为重点,自然村(居民小区、公园、绿地)体育设施(晨晚练健身点)为基础,学校及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的健身设施和经营性健身场馆(俱乐部)为补充”的五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全区各健身站点均由政府购买了社会公众责任保险,为公共体育服务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整合资源,优化队伍,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管理创新
一是区全民健身工作指导委员会不断得到调整充实,在全民健身工作中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协调、指导、引领作用。二是出台体育类社团扶持补助办法,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推动体育社团的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建设。目前,全区有区级体育协会23个,我们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方式支持这些协会开展活动。三是在全区各镇农民体协、老年人体协、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成立镇级体育总会,较好地协助政府凝聚社会力量,有效指导各镇级单项体育协会(每镇不少于6个)开展工作。四是在全区各镇依托镇文化体育站建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站(非官方组织),以创建“星级”指导站为抓手,实施“四固定” (固定指导人员、固定指导地点、固定指导时间、固定指导内容)工作模式,对活跃在全区1000余个晨晚练健身点2576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数据化、即时化管理,这种模式在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会议(2011年6月25日)上被誉为“武进模式”得以大会交流,《新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杂志(2011年6月号)也刊发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组织工作模式探索》经验文章;今年,我们在全区组织开展了“我喜爱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评选工作。六是区体育局成立区体育产业管理有限公司,分设体育设施工程公司和体育场馆管理公司,两个分公司的设立,有效地完善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使用”的长效机制。工程公司主要负责体育设施的建设、巡查、维护等硬件工程;管理公司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专业运作、百姓受益”的运营管理模式(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2013年第4期《群体工作简报》印发的《立足公益、创新机制、加强指导——武进区积极探索全民健身中心管理新思路》作了专门报道),对区、镇两级公共全民健身中心实施“ 生活化健身俱乐部” 的有效管理,为健身群众提供低价、科学、便捷的健身服务。
四、拓宽渠道,完善机制,丰富公共体育服务产品和内容
一是中国龙舟公开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乒超联赛、中国热气球公开赛、国家级篮球比赛等10余项大型体育赛事,满足了群众家门口即可观看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精彩体育比赛。二是结合“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重大节点广发开展职工、农民、机关干部、老年人、新市民、残疾人等不同健身人群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30余项次,进一步推动了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发展,激发了群众的健身需求。三是各镇(街道)、村(社区)、体育社团根据“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建团队、月月有安排、天天有活动”,300余项的健身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业余生活。四是体教两家联合开展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校创建活动,青少年“阳光体育”、“体教融合”的业余训练机制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的充分肯定,《依托名校学训并重——基层少体校“武进模式”》 (2013年4月1日《中国体育报》)也在业界得以推介。五是充分运用信息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科学化水平,如推行“网络工间操”、“国民体质监测车” 免费体质测试、“生活化健身俱乐部”开具健康处方、“医保健身一卡通”、 全民健身“电子地图”、 “公共体育场馆手机营业厅”智能服务等等。六是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拓宽公共体育服务渠道,增加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武进的三大品牌赛事(中国龙舟公开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乒超联赛)1000余万元的办赛经费均由企业赞助;鼓励社会力量自筹资金、自行举办精彩赛事,如世界大力士公开赛、“路劲杯”桌球邀请赛、西太湖半程马拉松赛、科教城自行车嘉年华等,这样的活动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又使得企业享受了参与体育品牌赛事的魅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通过国家体育总局的此次调研活动,我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能更好地以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坚持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长效化推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大局意识,努力打造具有武进特色的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圆满完成国家体育总局、江苏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试点、试行目标任务,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充分发挥体育在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让体育成为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率先发展的强大动力。